品牌在Web 3.0 时代的行销游戏化:NFT与 Marketing 6.0

先给大家一个数字:2022年第一季NFT的交易量超过了 2021年一整年的交易量。再给大家一个数字,一个艺术品NFT卖出了 6934万美元的高价,超过新台币20亿。无怪乎有人说,NFT是元宇宙的行销必杀技。在元宇宙的世界,很可能没有人会再在乎脸书与IG这类的会员经济,现在的「中心化」、「平台」行销模式,将会被彻底颠覆或是淘汰。

NFT是 Non-Fungible Toke ,中文翻译为「非同质化代币」,不论NFT是不是另一个庞氏骗局,身为行销人,让我们尝试探讨NFT与行销的交互作用。NFT建立在区块链上,却不是比特币或任何一种加密货币,因为加密货币都是一样的,但是NFT不能兑换相同物品,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因此,NFT可以绑定实体或虚拟的任何东西,成为所有权的凭证,不可伪造、不可复制、不可篡改、也不可删除。

行销人都听过现在已经处於 Web 2.0 与 Web 3.0 共存与交接点,所谓的 Web 3.0 指的是使用区块链技术达成网路自治,迥异於Web 2.0 由国家政府与少数公司握有个人的网路数据与数位足迹,充满隐私疑虑与资安风险。

Web 2.0 时代的代表性产物是 Facebook、Google、Amazon,而让 Web 3.0 萌芽的产物则是元宇宙。伴随着加密货币、DeFi,还有这篇文章要探讨的NFT(非同质化代币),在行销层面上,NFT的诞生对於企业品牌未来可能的影响与运用方式,在这篇文章我们暂且称之为「Marketing 6.0」。

行销人众所皆知,我们正身处 Marekting 4.0 逐渐式微、Marketing 5.0 茁壮成长期,「以人为本」的行销策略开始形塑主流,运用数据导向的 MarTech 系统百花齐放,优化并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成为品牌要务之一。虽然,我们知道人工智慧与区块链对於行销的场景将掀起许多变化,然而实际上,行销人运用区块链来设计行销活动的热潮,要到今年(2022年)的NFT卷起全球风暴才开始。

并不是行销人不想搭上区块链技术浪潮,而是这几年始终缺乏了一个品牌入口,NFT出现後,补足了这一个缺口。或许NFT之於 Marketing 6.0 的意义,不仅是作为艺术创作的持有凭证而已,对行销人来说,我们可将其视为一个快速增加品牌产品流通性的行销工具,打破疆界,并且有助於品牌声量在 Web 3.0 的各种讯息平台上快速提升,其速度之快,已非传统的广告媒体或新闻媒体可以比拟。

NFT打破了「点数经济」的先天限制,这是一种「去中心化」的市场交易方式,让品牌企业可以在自身官网和各种平台轻松串连行销活动,这或许将会成为 Marketing 6.0 的滥觞。尤其,NFT如同扭蛋机的「盲盒」行销设计,让新世代消费者觉得甚为新奇有趣。无法预测商品内容的游戏规则,让NFT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。所以,NFT并不是只有图档而已,它开启了一个行销游戏化的新入口。

NFT在 Marketing 6.0 行销上的运用方式包括:透过NFT提升品牌的虚实感知(例如爱迪达、UA、台湾师园盐酥鸡、顶呱呱),NFT成为品牌的产品特色(例如必胜客),NFT成为品牌元素(例如 Twitter、可口可乐),品牌与艺术家合作发行NFT(例如品客、LV、GUCCI),作为赠品赠送NFT给粉丝等(例如麦当劳、阿妹演唱会)。演艺圈明星,运动界球星,社群 KOL / KOC 都扮演了NFT行销推手。NFT创意行销的崛起,也将造就更多智能合约工程师与视觉设计师的人才需求。

简单总结一下,行销Marketing 6.0 终将来临,而其中必然包含NFT创意行销与游戏行销,行销人必须了解区块链与NFT,对於品牌尊荣感与NFT本身的「稀缺性」如何融合运用的行销方式,必须掌握。其次,NFT具备「话题性」,可以在社群掀起热潮,但不代表每一次NFT发行都会完售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品牌的调性、认同感与归属感、社群声望等等面向,是否与NFT的「不可分割」与「不可替代」能适度结合运用。而以客户关系管理(CRM)的角度,可以将NFT视为一种「会员卡」,加以善用。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行销人要运用NFT行销,应该要「赋能」给消费者,不要沦为「对价」方式。

《数位时代》长期徵稿,针对时事科技议题,需要您的独特观点,欢迎各类专业人士来稿一起交流。投稿请寄[email protected],文长至少800字,请附上个人100字内简介,文章若采用将经编辑润饰,如需改标会与您讨论。

(观点文章呈现多元意见,不代表《数位时代》的立场)

责任编辑:傅佩晴、侯品如

好友缺你一个,加入数位时代LINE,科技产业趋势新闻一次掌握!

传送门点这里

You may also like

0 0 votes
Article Rating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